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阳光房系列

推动退化ECO的近自然恢复

发布时间: 2024-08-11 来源:阳光房系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门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无疑为下一步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者觉得,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角度来看,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以技术方法进行生态保护与治理,转变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而具体到我国退化ECO的恢复,则应尽可能采用近自然的恢复途径。

  “近自然恢复”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强调森林管理应该回归自然,提倡利用不一样物种、不同龄级的适生树种营造接近于天然林的混交林,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的采用皆伐后种植单一树种的营林模式。这一理念于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大量长期野外实验发现,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其群落稳定性更高,多功能性、多服务性更强,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也更好。而近自然恢复能更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实现恢复后ECO的稳定和可持续。

  回溯历史,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工林经营,主要是营造有利于管理的纯林。例如,杉木、松树、桉树并称为我国南方三大用材树种,而杨树、槐树、榆树等树种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北方三北防护林建设。这些人工林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碳汇等重要生态功能。而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则标志着我国森林经营的目标从木材生产到生产和生态功能并重的转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高的天然林和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能力。特别是2022年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和ECO服务的影响以及混交林的增产效应,表明通过近自然经营的森林在生产力、稳定性等生态功能方面均比纯林有更大的优势。

  相较而言,我国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历史较短。从2000年开始,由政府主导,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水蚀区和风蚀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是改善西部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但退耕以后如何恢复草地尚一直缺乏系统的科技指导。目前,草地恢复多以市场上能买的商业草种进行补播或建植人工草地。这种“复绿”的草地尽管生产力提高了,但仍存在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生物多样性低下、土壤结构差、涵养水源和固碳等生态功能弱等问题。尤其体现在ECO稳定性差上,7~8年后群落就会发生所谓的“二次退化”,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ECO恢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对我国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了有效保护,对退化生态系统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例如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专项,研发了针对北方风沙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寒区、长江中上游、三角洲与海岸带等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技术,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了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加快实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接下来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指明了方向。

  笔者建议,应把“近自然恢复”作为退化ECO恢复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以提高植被盖度为目标转变为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特别是退化草地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以此来实现恢复后ECO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近自然恢复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以草地为例,包括乡土草种筛选、种子扩繁、物种组配、机械补播、生态监测技术链条,辅助于土壤养分及微生物调控。每一个环节的成败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近自然恢复目标的实现。其中,应用与恢复区域环境相适应的种源是确保目标种群稳定和持续的前提,这需要研发关键草种的采集、扩繁、质量提升与播种技术,同时,还研发与恢复区相适应的草种组配技术。此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物源制约因子及其应用研发技术”项目的支持下,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退化草地的近自然恢复,进行了系列技术的研发,并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多地进行了技术优化、集成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绿水青山,使命在胸,重任在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应当立即行动,加快实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退化ECO特别是退化草地的近自然恢复,以此来实现生态、生产功能的协同发展。

  (作者:贺金生,系北京大学教授、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ECO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杜燕飞)“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3104亿美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同比增长56%,顺差规模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4%,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

  视频: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 11月5日至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目前,各大展区布展已完成,人文交流和配套活动等各项准备工作就绪。…